西安事变的背景和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代表,固执己见,持续向陕西调遣重兵,并对张学良、杨虎城施加压力,迫使其“剿共”。在此进退维谷之际,张、杨决然采取兵谏行动,于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撼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历史背景
首先,日军在侵占东北三省后,又蓄谋侵占华北,对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呼吁国民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其次,张学良和杨虎城响应中共的倡议,中止对红军的进攻,并敦促蒋介石联共抗日。然而,蒋介石却亲临西安,催促张学良和杨虎城继续进攻红军,使张、杨陷入既无法抗日,又不愿“剿共”,且苦谏无果的困境。
西安事变的结果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签订六项协议,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终获释返回南京。事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秘密软禁,从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杨虎城则长期被蒋介石囚禁,最终在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拆分瓦解,十七路军被撤销。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放弃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与共产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盼的抗日统一战线。
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终结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启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新篇章,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从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
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它是中国从内战走向抗战、从分裂走向统社会政治从专制走向逐步民主的转折点。这一系列转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获得了合法生存与休整壮大的机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道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和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