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招新闻 \ 招考资讯 \ 正文

关于西安事变的手抄报内容

时间: 招考资讯

小编已经为大家搜集了关于西安事变的手抄报内容资料,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吧。

西安事变手抄报资料

西安事变,也被人们称为“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兵谏”,旨在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而在1936年12月25日,这一事件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得以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手抄报内容

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侵华程度日益加深,而蒋介石国民政府却存在不作为的思想。

直接原因则是:张学良主张的“攘外安内”政策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相左,从而直接引发了这一事件。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他受到强烈的息争御侮爱国思想和自我牺牲精神的驱使;

其次,他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他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以及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已经萌生了抗日的思想,而西安事变则起到了催化的作用。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日本对华的侵略进一步加深,日本问题成为国民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确认了自1931年以来国难并未解除,反而更加严重的事实。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蒋介石在大会上发表关于对外关系的演讲时表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

他强调,和平有和平的限度,牺牲有牺牲的决心。若到了和平绝望与牺牲的关头,将听命于党国,下最后之决心。这些都可看出,蒋介石已经开始萌生抗日想法。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手抄报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