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时间:
招考资讯
孔融让梨的典故,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抹亮色,它教导我们要孝敬长辈、尊重他人,摒弃自私自利的念头。
在东汉时期的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他聪慧过人,且十分懂事。孔融家中有五个哥哥,还有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之间关系和睦。孔融自幼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善于言辞,被众人誉为奇才。年仅4岁时,他便能背诵众多诗赋,且深谙礼节,深受父母喜爱。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子,父亲让孔融兄弟七人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选。小弟率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子。孔融望着盘中的梨子,发现它们大小不一。他并未挑选好的或大的,而是拿起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父亲见状,心中甚是欣慰,暗想:这孩子虽年仅四岁,却已懂得将好东西留给他人的道理。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中有这么多梨子,让你先挑,你为何不选大的,却只拿了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道:“我年纪尚小,理应拿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们吃。”
父亲接着追问:“你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啊?”
孔融答道:“我比弟弟大,作为哥哥,我应该把大的梨子让给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迅速在曲阜传开,并流传至今,成为了众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典范。“融四岁,能让梨。”便是出自这一典故。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启示我们: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美德,同时,也告诫人们要相互谦让,切勿只考虑自己,而忽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