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招新闻 \ 招考资讯 \ 正文

西安事变背景和意义

时间: 招考资讯

西安事变,亦被称为“双十二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为了劝说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终止内战,共同抵抗日本侵略,于是在西安发起了“兵谏”。

西安事变的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随后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这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由此进入了抗日战争的局部战争阶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旨在劝谏蒋介石改变国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相关人物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辽宁省盘锦市人,是国民革命军的将领,也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被誉为中国近代的爱国将领。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是民国时期的陕军将领。他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发动,并在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标志着长达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开启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新篇章,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这一事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成为了从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时局转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