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招新闻 \ 招考资讯 \ 正文

西安事变背景和历史意义

时间: 招考资讯

西安事变,亦被称为“双十二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说蒋介石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于是在西安发起了“兵谏”。以下将详述西安事变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背景

西安事变爆发的核心原因在于,张学良将军在抗战时期倡导的“攘外安内”策略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相冲突,这一冲突直接引发了西安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随后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这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共同抵抗外敌。

出于爱国情怀,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提议,停止对红军的进攻,并敦促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然而,蒋介石拒绝联共抗日,并亲自前往西安督战,这使得张学良和杨虎城陷入既无法抗日,又不愿“剿共”,且苦劝无果的困境,最终引发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放弃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与共产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从而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事件及其和平解决,基本终结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启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新篇章,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

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它标志着中国从内战走向抗战,从分裂走向统一,以及中国社会政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这一系列转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安事变刚结束,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便指出:“我们在西安事变中实际上取得了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