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招生代码是多少 附专业代码对照表(2025参考)
时间:
大学介绍
西北民族大学的学校代码是10742,这个代码在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可以查询到,在山西的招生代码是2865,在北京的招生代码是6215,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参考所在省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代码。

西北民族大学在各省招生代码是什么
各省的招生代码可能会因招生要求、招生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院校代码是指全国各高校在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类似于学校的“身份证号”,用于查询学校信息。 以下是2024年西北民族大学在各省院校标准代码,供2025年考生参考!
| 序号 | 省份 | 院校招生代码 |
|---|---|---|
| 1 | 山西 | 2865 |
| 2 | 北京 | 6215 |
| 3 | 福建 | 3368 |
| 4 | 吉林 | 6206 |
| 5 | 贵州 | 2495 |
| 6 | 新疆 | 1575 |
| 7 | 内蒙古 | 004 |
| 8 | 广西 | 10742 |
| 9 | 江苏 | 7205 |
| 10 | 四川 | 0363 |
| 11 | 海南 | 2757 |
| 12 | 青海 | 6112 |
| 13 | 辽宁 | 0742 |
| 14 | 广东 | 10742 |
| 15 | 甘肃 | 8011 |
| 16 | 安徽 | 2717 |
| 17 | 上海 | 911 |
| 18 | 河北 | 2231 |
| 19 | 天津 | 1386 |
| 20 | 重庆 | 6207 |
| 21 | 云南 | 6208 |
| 22 | 黑龙江 | 2422 |
| 23 | 山东 | A742 |
| 24 | 湖南 | 6205 |
| 25 | 陕西 | 8212 |
| 26 | 湖北 | A197 |
| 27 | 河南 | 3010 |
| 28 | 江西 | 2928 |
| 29 | 宁夏 | 6225 |
| 30 | 浙江 | 6214 |
西北民族大学各专业招生代码
西北民族大学不同专业招生代码是不一样的,以下是2024年西北民族大学各专业招生代码,以贵州为例:
|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招生代码 |
|---|---|---|
| 1 | 临床医学 | 531 |
| 2 | 人工智能 | 508 |
| 3 | 俄语 | 106 |
| 4 | 公共事业管理 | 108 |
| 5 | 动物医学 | 516 |
| 6 | 动物科学 | 513 |
| 7 | 化工与制药类 | 520 |
| 8 | 医学检验技术 | 512 |
| 9 | 历史学 | 112 |
| 10 | 口腔医学 | 532 |
| 1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101 |
| 12 | 土木工程 | 528 |
| 13 | 少数民族预科 | 122 |
| 14 | 工商管理 | 111 |
| 15 | 广播电视编导 | 117 |
| 16 | 应用化学 | 526 |
| 17 | 应用心理学 | 105 |
| 18 | 护理学 | 521 |
| 19 | 教育技术学 | 507 |
| 20 | 数字媒体技术 | 509 |
| 2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525 |
| 22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104 |
| 23 | 文物保护技术 | 511 |
| 24 | 新闻传播学类 | 116 |
| 25 | 旅游管理 | 115 |
| 26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529 |
| 27 | 民族学 | 113 |
| 28 | 汉语言文学 | 110 |
| 29 | 法学 | 118 |
| 30 | 物理学 | 527 |
| 31 | 环境工程 | 519 |
| 32 | 生物工程 | 522 |
| 33 | 生物技术 | 524 |
| 34 | 电子信息类 | 515 |
| 35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14 |
| 36 | 社会学 | 102 |
| 37 | 经济学 | 114 |
| 38 | 自动化 | 530 |
| 39 | 英语 | 103 |
| 40 | 计算机类 | 518 |
| 41 | 财务管理 | 107 |
| 42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510 |
| 43 | 金融学 | 506 |
| 44 | 阿拉伯语 | 109 |
| 45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523 |
| 46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517 |
西北民族大学怎么样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00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00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3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5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




